新闻速递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院务公开 -> 新闻速递 -> 正文

沙龙回顾 | 北大“批评家周末”浙传论坛暨“镜观”学术沙龙第二期:数智化时代非虚构故事的守正与创新

信息来源: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纪录片学院) 发布日期:2025-04-10

4月8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与浙江传媒学院艺术学部、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纪录片学院)联合主办的北大“批评家周末”浙传论坛暨“镜观”学术沙龙在行政楼求真报告厅举行。本次沙龙以“数智化背景下如何讲好非虚构故事”为主题,聚焦纪录片创作的守正与创新,展开深度研讨。

活动开始前,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姚争,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陈旭光分别致辞。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志忠,一级导演许继锋,浙江传媒学院创意写作中心主任、作家刘业伟,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俞洁,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副教授李立,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纪录片学院)教授、纪录片导演潘志琪,副教授陈咏,讲师、纪录片导演张拓担任嘉宾。活动由陈旭光教授与我院院长卢炜主持。

姚争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纪录片创作提出双重挑战:如何在技术浪潮中坚守真实性,同时拓展艺术表达空间。他期待本次沙龙能激发思想碰撞,为行业提供新思路。陈旭光教授回顾北大“批评家周末”学术品牌的创立历程,强调跨校合作对学科融合的推动作用,并倡议建立长效交流机制,持续赋能纪录片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

学术分享:

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

在主题发言环节,潘志琪教授以《未尽的旅程——数智化背景下纪录片创作的思考》为题,结合创作实践提出“双轨并行”理念:内容上关注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与社会议题,制作上探索国际合作与数字化传播模式。他强调,创作者需以原创精神平衡技术应用,实现艺术与科技的共生。

俞洁教授在《个人记忆的公共转译》中剖析新主流纪录片的叙事革命,指出技术应服务于人文表达,而非替代创作者的主体性。“纪录片的终极使命是以真实抵达永恒,”她呼吁从业者在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之间找到平衡。

陈咏的发言题目为《从“空间实践”到“空间的再现”到“再现的空间”——潘志琪导演独立纪录片研究》,他运用列斐伏尔等的空间生产理论,从三个维度探讨“空间实践城市化中边缘小人物的生存与抗争”在潘志琪纪录片中的呈现,强调空间生产在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性及研究意义。

张拓在《数字虚拟影像对纪录片真实与诗意的美学重构》的发言中,围绕纪录片数字影像的虚拟性、真实性与艺术性,结合纪录片《飞来峰》展开探讨。具体阐述数字技术与AI手段在纪录片制作中的运用实践,他指出数字技术能打破现实空间的局限性,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给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可能性。

圆桌讨论:

真实、真相与技术的边界

沙龙讨论环节,嘉宾围绕“数智化时代的非虚构叙事”展开探讨。范志忠教授提出“AI拓展了记录边界,但真实始终是纪录片的灵魂”;许继锋导演从新片创作出发,强调“技术美学的核心是对人性的追问”;刘业伟犀利辨析“真实是客观记录,真相是主观建构”,指出从碎片化真实中拼凑真相的难度;李立呼吁大家关注身边人身边事,从微观角度出发,探寻社会温度,为非虚构影片注入人文关怀;潘志琪则从创作者视角呼吁“感同身受地介入真实世界,才能讲好故事”。

   

  

本次沙龙打破学科与校际壁垒,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对话,为非虚构影片创作提供了新视野。数智化浪潮下,纪录片如何在技术赋能中坚守真实、在创新中传承使命,仍是行业共同探索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