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录音艺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录音系于2025年4月9日、14日采用“线下+云端”双轨模式,成功举办两场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会议汇聚行业知名学者与实践专家,围绕融媒体时代录音艺术人才培养新方向展开深度探讨,为专业建设注入新动能。
线下论证:聚焦影视声音前沿实践
4月9日,首场线下论证会在艺术楼会议室举行。会议邀请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副教授俞晓、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一级录音师韩明亮等业界知名专家出席。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教学院长黄钟、录音艺术专业负责人任志宏、系资深教授王建林参会,会议由录音系主任聂佳主持。黄钟代表学院向与会专家表示诚挚感谢。聂佳介绍了2025级录音艺术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思路理念、基本原则、特色亮点等。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审阅文本,充分讨论,最终形成了论证意见。专家们一致认为,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与学院办学特色高度契合,彰显了融媒体时代声音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与会专家俞晓立足电影工业化发展趋势,提出“一专多能”的专业发展思路,强调构建标准化工艺流程的重要性,建议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师生参与行业创作的常态化机制,真正实现教学与产业的无缝对接。韩明亮则结合浙江卫视近年大型演出与综艺活动的声音制作经验,剖析融媒体传播新格局下的行业变革对从业者的跨平台技术整合能力提出全新要求,需强化学生应对多场景、多终端的实战能力。与会专家还就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资源优化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论证后结束后,专家团实地考察了学院录音实验室,给予高度评价。



云端论道:智启音频教育新范式
4月14日,第二场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云端论证会聚焦技术前沿,邀请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俊梅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俞锫教授、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程亮副教授等三位学界权威云端聚首,为人才培养方案精准把脉。李俊梅以中国传媒大学录音艺术专业培养方案特色为例,提出面对生成式AI浪潮,考虑增设AI音频技术应用等前沿课程模块,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俞锫立足全媒体传播生态,针对录音艺术专业未来发展方向及行业需求展开,指出应着力培养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兼具艺术想象力与技术执行力的复合型人才;程亮则从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塑造出发,提出沉浸声拾音技术、融媒体声音制作等相关内容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三位专家还围绕智能音频技术、AI辅助声音创作等未来趋势展开前瞻性讨论,为我校课程体系升级提供重要参考。

两场论证会凝聚学界与业界的双重智慧,既立足广电、电影、戏剧等细分领域需求,又紧扣技术变革与行业发展趋势,为我校录音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提供了系统性指导。下一步,录音系将充分吸纳专家意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此举旨在通过科学规划与体系化设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育人成效,构建“技术为基、艺术为魂、跨界融合”的特色培养体系,培育引领声音产业变革的复合型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