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纪录片学院)是成立时间早、专业学科强、传媒创作丰的二级学院,是浙江省戏剧与影视学类教指委主任和秘书长单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教学专委会秘书长单位,也是我校戏剧与影视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和专业硕士点主体学院。本学院拥有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录音艺术、虚拟现实技术4个专业,基本涵盖传媒影视创作全流程。其中广播电视编导和影视摄影与制作2个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录音艺术为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为紧贴传媒行业发展和浙江传媒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本学院新申报成功虚拟现实技术专业,2024年开始招生。

学院秉持“尚艺崇德,深闳致美”院训,确立“思想正+专业精+素质高”的三维一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践行“紧跟行业前沿,办出时代特色”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的传媒发展需求,为我国传媒和宣传培养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的卓越传媒创作专业人才。学院报考人数多,录取成绩高,毕业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高,曾连续7年蝉联学校就业先进单位。培养出中国综艺节目领军人物《中国好声音》总导演蒋敏昊、《中国有嘻哈》总导演陈伟、《变形计》总导演陈晓东、《江苏春晚》总导演李欣等,影视创作卓越人才有新华社武笛工作室负责人武笛、《中国手艺人》总导演张景、被誉为中国最牛城市宣传片《LOVE嘉定》导演林旭坚、著名演员戚薇等等。

学院在专业建设中注重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4人,教授13人,“双师型”教师超过50%。其中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教育部教指委员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专业教指委秘书长1人。学院拥有通过内配外引师资队伍建设,组建高层次人才领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双师型教师立体教学,老中青梯队教学团队等高水平、抓教学、重实践的师资队伍。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团队荣获浙江省优势教学团队。

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上坚持教书育人原则,以党建促进专业发展。实行党建和专业“双带头人”制,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师党支部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称号。梁碧波荣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梁碧波、梁世庆、张拓等师生团队完成浙江省委组织部建党100周年的党员教育专题片《我们的航程》《榜样人物》,荣获中组部大奖。梁世庆、张拓、王一卓等为浙江省委组织部拍摄的微视频《不忘初心学党章》《难忘初心》《新时代奋斗指南》,荣获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大奖。卢炜、管熠、王锋等师生团队创作系列短视频《之江新语谱新篇》全网发布,点击量超过千万。梁碧波和新华社校友武笛领衔创作《携手,为人民》《大道共通》《习近平的黄河情怀》等,系列纪录片《情怀》荣获33届中国新闻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学院承办全国“玉琮杯”清廉微电影微视频大赛高校赛区比赛,师生多部作品得奖。

学院坚持专业学科一体化发展理念,以学科建设协同专业建设。本学院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戏剧与影视学”,也是浙江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主体学院。坚持学科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创作两翼齐飞,近年来本学院专业教师主持国家重大社科项目1项,重点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一般项目10多项。潘志琪创作纪录片《二十四号大街》《胡阿姨的花园》《让蜂飞》等作品,荣获国际大奖。余源伟担任摄影指导创作电影《长江图》荣获柏林银熊奖,卢炜领衔主创广播剧《畲家女》荣获浙江省“五个一批”工程奖,余源伟、唐本达主创《西泠印社》《孤山31号》等大型纪录片,陈咏担任编剧创作《照相师》《玗堡枪声》荣获省“五个一批”工程奖。许晓娟、卢炜、余源伟、戴永领衔创作作品《天山》《落实科学发展观 嘉善篇》《大地家宴》《hi新职业》《渔夫模特》等央视媒体播出。

学院坚持紧贴行业的特色办学理念,以特色班促进专业发展。自2020年起组建纪录片导演班,选拔不同专业学生组建实体班级,通过两年学制,培养出一批纪录片创作人才。和网易合作,全校选拔,组建网络短视频创作柔性班级。和星驰合作,组建综艺节目制作柔性班。和大疆合作,组建航拍柔性班级。开展国际纪录片大师工作室,“看中国 浙江行”中外学生联合创作组。对接亚运会,师生团队组队参与亚运会开幕式表演组、转播组和闭幕式纪录片创作组。

学院坚持建章立制,保障专业建设发展。学院专业建设做到有法有规,确保专业建设制度保障。本学院实验设备先进,体系完善,多年来构建以省级示范实验室“电视编辑与导播实验中心”为龙头,建构编、导、摄、制和录等专业集群实验室体系。实验实训中心有专职人员7人,设备资产超过3000万,本中心荣获2020-2021年度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学院教学实践基地200余个,设立“三原色”学生科研创新和学科大赛、“金鸥杯”影视作品大赛,学生作品屡获国内外影视大奖,学院多次荣获影视大赛“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