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纪录片学院)“镜观”学术沙龙第三期在一教连廊414举行,浙江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导演梁碧波围绕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实践经验,与学院师生展开深度对话。本次学术沙龙由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生盛鑫阳主持,院长卢炜、副院长戴硕莅临现场指导,学院骨干教师杜娟娟、秦丽娜作为嘉宾参与交流。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师生同聚一堂,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积极提问、互动研讨,展现出对纪录片创作的热忱与探索精神。

学术分享:
主题确立与叙事建构

在“学术分享”环节中,梁碧波教授以其执导的纪录片《桃李无言》为例,进行深度拉片分析,细致解读纪录片的情节架构与主题表达。结合丰富的创作实践,梁碧波教授指出,确立清晰且有价值的主题内容,是纪录片创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文艺创作者必备的专业素养,他通俗易懂地分享了自己的选题标准——好看、故事感、富有张力。


在主题确立过程中,梁碧波教授反复强调“先找事后找人”的重要性——找到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将具有传播价值的事件有机组合,以实现叙事主题的精准传达。同时,他还强调艺术源于生活,“发现”是艺术家最重要的基本功,鼓励学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真实瞬间,以“慢工出细活”的态度打磨作品,提升纪录片的艺术品质。
文艺沙龙:
镜头雕琢、叙事思辨与现实洞察


进入“文艺沙龙”环节,杜娟娟老师指出,影视创作需要“讲究”而不是“将就”,对每一帧镜头,都应细细推敲、琢磨,追求艺术表达的极致。秦丽娜老师指出纪录片创作应从特殊的个体故事出发,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题,实现从特殊性到一般性的升华,她将纪录片创作归纳为素材积累与创作方法技巧运用两个维度,并建议学生通过拍摄成组长镜头、绘制情节走势图等方式,提升叙事能力与创作水平。

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学生们结合《桃李无言》的拉片学习,就纪录片叙事技巧向梁碧波教授请教。梁碧波教授针对提问,剖析了当下纪录片创作中的常见问题,如部分作品中人物塑造脱离社会背景,缺乏真实的人物关系与情境支撑,这也是一些短视频内容流于表面的症结所在。他强调,掌握视听语言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技能,创作者需精准把握情绪、故事、思想三条叙事线索,构建逻辑严谨、情感真挚的完整故事。针对主持人盛鑫阳提出的纪录片节奏把控问题,梁碧波导演给予了幽默回应:“可以把恋爱当作参考”,再次强调了艺术源于生活,要在作品中赋予细腻情感和创作激情的现实观点。同时,他也呼吁大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深入观察社会万象与人性百态,拓宽视野,丰富人生阅历,为创作积累深厚的素材与灵感。


本次“镜观”学术沙龙,在师生们意犹未尽的研讨中圆满收官,整场活动思想交锋不断,师生互动频繁,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学术观点与实践经验在研讨中持续迸发。这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不仅为学院纪录片创作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指导,更有力推动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培养兼具学术素养、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纪录片人才注入了新动能。